必威·(BETWAY)官方网站“蛛网”蝶变-中国网工业园区在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园区内,传统污水管线深埋于地下,一旦有所渗漏,会对环境造成重大影响。“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其核心就是推动园区内雨污分流、截污纳管必威、长效运维,力争做到排水口“晴天不排水,雨天无污水”。
最近,全省首批“污水零直排区”星级工业园区名单公布,湖州共有4家位列其中,建成数量居全省首位。建设中,湖州如何捋顺如蛛网般交织的雨污管线,构建全新的工业废水处理网络,让雨水、污水各自流向该去的地方?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陆续走进这些星级园区,探秘工业废水的“绿色”旅程。
上周五,记者走进长三角(湖州)产业合作区天子湖南园区,恰逢一家五金加工企业,因污水超标排放而被关闸。拉闸后,企业污水不能正常排出。
“以往企业污水经过预处理后,进入地下雨污管网,再集中到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由于没有单独管线,超标排放现象时有发生,且很难被精准监管。”负责该园区污水处理的浙江国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吴保健告诉记者,一企一管建设,解决了这一难题。
在该五金加工企业,记者发现一条污水管线被架设在空中,工业废水从厂区流出,通过这条专线到达污水处理厂,最后排入河湖必威。这一过程完全处在封闭状态。“再也不能打混仗了,超标就得认。”企业负责人面色凝重地说,产线已经停下来,各环节正在排查。
天子湖南园区共有在产企业200余家,通过全面推进管网工程“下改上,暗改明”,目前,包括化工、电镀、印染、食品制造等在内的20家重点涉水企业已完成一企一管改造。“系统改造让水质水量实时监控、异常排污精准溯源有了具体明晰的路径。”市生态环境局长合分局水科负责人史佳云坦言,告别“大锅饭”,排污企业想要端牢饭碗,必须要正视污水处理这一环节。
对此,安吉博源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污水站站长来东奇颇为感慨,他用“一条管线,两头监管”来形容如今的状态。来东奇告诉记者,他和吴保健时常保持联系,沟通排污数据正常与否。在来东奇看来,除了企业内部监测外,管线另一头,作为“第三方”的吴保健,身份正在向监管者悄悄转变。
也正是一企一管建设,让该园区一举夺得全省首批“污水零直排区”星级工业园区称号,实现南北湖水质稳定保持Ⅲ类,水体透明度从原来的50cm提高到100cm以上,周边群众的水生态环境获得感有了显著提升。
据了解,生产废水一企一管的全过程管控目前正在全市多个工业园区推行,包括德清、长合区等在内,全市已累计投入1亿元,架空建设污水管道60余公里,并配套4个智能水质集中监控站。“污水零直排区”建设以来,偷排漏排、超标排污等环境行政处罚案件数较之前下降75%。
如果说,排水管网的梳理使得雨水、污水各行其道,那么,通过数字化手段辨别这些不同属性的水体是否在暗管中“合流”、排放水质是否达标,则无疑是为实现污水零直排目标安上了“智慧大脑”。
在长兴经济开发区城南工业功能区,最近,浙江天能新材料有限公司启用了一套全新的环境监测水样系统。企业环保安防部负责人姚建友介绍,这套系统主要是监测电导力、COD以及其他的地表水值,并且将雨水系统和工业废水系统彻底隔离开来。
据了解,城南工业功能区聚集了近百家新能源、高端装备板块企业,而动力电池行业产生的废水中极易含有重金属等特征污染物,如何将工业废水彻底隔离,企业在尝试各类新系统,而园区也在不断出新招。
比如,该园区已投入运行的重金属污染监控预警平台,将监测触角从生产车间内延伸到车间外,旨在不让一滴废水进入外环境。记者在园区发现,目前已建成1座地表水重金属在线座地下水监测井,地表水环境监测数据动态融入监控预警平台,通过实时监测水质变化,实现预警、报警联动处置。
“哪怕是在装卸区,也可能存在跑冒滴漏现象,一旦遇到下雨,雨水中就可能出现重金属超标。”长兴经济开发区城南工业功能区园区办主任金卫泉介绍,园区在雨水收集池里也安装了在线监测设备,并接入平台,在此基础上形成精准管控,提升园区的重金属污染防治水平及应急处置能力。
除针对重金属污染的预警平台外,该园区还实施雨污管网“地上+地下”双排查及改造工程,建设污水管道(网)19公里,并在此基础上搭建污水零直排监管平台,线个市政管网雨水排水口。据金卫泉介绍,通过现场动态数据采集、分析,跨部门、跨层级数据归集,形成环保管理“一张图”、企业管理“一份清单”、排水设施“一份档案”,实现“源网厂口河”全流程线上监管,大幅降低环境风险。
“从源头到末端,需要系统治理与监管,而数字化建设仍需要在监测、预警、处置、评估这个闭环上进行更为精细的运用拓展。”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处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湖州的污水零直排数字化建设,将在利用海量数据预测预警水环境变化、企业排污异常检测等方面加大技术攻坚力度,不断升级区域水环境监测“智慧大脑”。
在位于南浔区菱湖镇下昂村的菱湖化工园区,活跃着一批“智水管家”,他们在日常监管中,对排污企业进行“红黄绿”赋码管理,倒逼企业“浚泉源”。该园区也是首批入选省级“污水零直排区”星级工业园区的“优秀选手”。
“通过赋码管理,形成问题发现、整改、验收闭环机制必威,已帮助企业解决环境问题30多个,管理效率和监管水平都有所提升。”采访中,园区负责人认为,工业园区在推进“污水零直排”建设中,规范和标准的建立尤为重要。
据该负责人介绍,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因物料遗撒等原因,厂区地面容易残留原辅料和废弃物,降雨时被冲刷带入雨水管道,会对雨水造成污染。“若不对污染雨水加以收集处理,任其通过雨水排水口直接外排,将对水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为控制污染雨水,该园区率先探索初期雨水污染防控试点,制定出台《雨水收集与资源化利用和智慧监管综合解决方案》,通过在园区重点污染区块建设初期雨水收集池配套智能管控系统等方式,有效防范初期雨水外排风险。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样的创新之举在我市众多工业园区中层出不穷,比如同批入选省级星级园区的德清经济开发区(新市园),创新开发企业自巡查系统应用模块,建立起企业分级分类管控机制。
围绕机制和标准创新,我市高标准推进污水管网修复、疏通和建设。在此基础上,各园区坚持“水岸同治”,因地制宜开展人工湿地、生态缓冲带、水下森林等水生态修复。创建以来,4个省级星级园区累计投入资金5000余万元,有效改善水体自净能力,实现周边水系水质保持在Ⅲ类及以上。
“最近,全市又有包括上强化工园区在内的5家工业园区入选第二批培育名单。”市生态环境局党委委员周李表示,接下来,湖州将立足现状,加快推进废水管网建设、入河排污口溯源分析、工业企业低碳转型升级、生态环境景观改造等,不断拓展星级园区建设深度和广度,持续以典型示范、标杆引领,带动全市工业园区水污染治理水平整体提升,为全省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输出湖州经验。
13988888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