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必威BETWAY环境水务治理有限公司官网!
必威·(BETWAY)官方网站

联系我们

邮箱:youweb@zhongjianhengfa.com
电话:0898-66668666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必威·(BETWAY)官方网站 在线咨询

必威·(BETWAY)官方网站国资央企打造原创生产力新引擎

发布日期:2025-04-20浏览次数:

  必威·(BETWAY)官方网站国资央企打造原创生产力新引擎央企加快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近日,国务院国资委开展第二批中央企业原创技术策源地布局建设,在量子信息、类脑智能、生物制造等36个领域,支持40家中央企业布局52个原创技术策源地。两批布局后,共有58家央企承建97个原创技术策源地。

  什么是“原创技术策源地”?具体应该怎么建?2022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进国有企业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的指导意见》。

  2022年3月,国务院国资委科技创新局正式成立,并遴选出首批29户“重点支持类”原创技术策源地企业先行先试。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探索,中央企业在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方面形成了一些经验做法。

  把准战略方向,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国空间站遨游苍穹、“天问一号”探秘火星、磁悬浮列车“贴地飞行”……中央企业大力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助力我国现代产业体系逐步破解“缺基少核”问题。

  优化创新生态,完善产学研合作方式。中国建材构建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联盟,吸引了不少行业领军企业和高校院所;中国华能创新研发合作模式,设立首只10亿元规模科创基金,组建650摄氏度高温材料等4个创新联合体……近年来,中央企业在集聚创新要素、深化创新协同、促进成果转化、优化创新生态上持续下功夫,培育优化创新生态。

  培育创新人才,打造优秀人才活力竞相迸发的沃土。对关键共性技术、核心技术研发实施“揭榜挂帅”攻关,“揭榜”的研究人员不受职务、职级、职称等门槛限制;建立创新基金、科研奖励性后补助等方式多样的研发资金来源……中央企业不断创新机制,着力培养、引进、用好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在总结首批中央企业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成效基础上,结合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新动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新需求,国务院国资委启动了第二批中央企业原创技术策源地布局建设。至此,中央企业优化形成了8大类60个领域201个方向的策源地总体布局。按照优化后的布局,第二批中央企业原创技术策源地更加突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更加突出前沿颠覆性技术布局,更加突出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

  下一步,国务院国资委将推动各中央企业加大第一、二批策源地建设力度,结合实际加快推进“鼓励关注类”策源地建设,深入实施“加强应用基础研究”等11个行动计划,力争在量子信息、6G、深地深海、可控核聚变、前沿材料等领域取得一批原创成果,推动中央企业持续完善创新体系、增强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活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途径。这不仅是国家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提升民族竞争力和推动经济转型的重要选择。本文将就以上主题进行深入探讨,特别关注国有企业在这一进程中的关键角色。

  科技治理体系的优化是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的基础。当前,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有效的科技管理体制,不仅能够提升创新效率,还有助于形成一个强大的科技创新体系。国资央企承担着科技创新的重要使命,特别是在推动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方面,其作用尤为突出。以湖北联通为例,该企业在通信行业中,通过科技创新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充分体现了国有企业在科技自立自强中的重要性。

  随着科技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各企业也应更加注重自主创新的能力提升必威·(BETWAY)官方网站。湖北联通等国资央企正在通过改革创新管理体制,明确科技创新的管理角色,以应对新形势带来的挑战。企业内部的科技创新管理,不仅需要设定阶段性目标,还需完善激励机制,确保每一项创新都能够快速转化为市场价值。这一过程至关重要,因为在科技创新的跑道上,企业的灵活性和反应速度直接关系到其竞争力。

  此外,国资央企在推动人才发展方面同样肩负重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则是第一资源。通过实施引才、聚才、培才、用才的战略,湖北联通积极建设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因此,主攻科技创新的方向已不再单纯侧重于技术研发,而是着力于培养能够驾驭新技术的人才。在这一过程中必威·(BETWAY)官方网站,在职科技人员的能力提升和年轻科技人才的引进,都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中,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国资央企与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的协作,不仅可以推动科研成果的落地,还能促进新兴产业的崛起。湖北联通正是通过构建校院企“创新联盟”,在光电子、北斗、遥感等技术领域展开联合攻关,从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形成跨区域、跨行业的创新生态。

  面对未来,国资央企需加大在AI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的投资力度,推动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以AI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应用场景,将为企业带来新的增长点。在这一大背景下,企业如何能够有效整合资源,实现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将成为检验科技体制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

  总结来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发挥国有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将对中国的未来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湖北联通等国资央企应不断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创新资源的统筹与配置,以科技力量助推民族复兴和经济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之路已经开启,期待未来更多企业能够在这一伟大进程中贡献智慧和力量。

  1月26日春运首日,中午12点04分,从上海飞往成都的东方航空C919国产大飞机,在天府国际机场平稳着陆,完成了春运“首秀”。C919如凤凰涅槃,在天际划过一道耀眼的弧线,开启中国航空工业的崭新篇章。

  C919“展翅”、“神舟”飞船奔赴“天宫”、白鹤滩水电站投产……过去一年,一个个“上天入海陆上”的大国重器惊艳亮相。据《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22-2023》显示,中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上升至第10位,是唯一进入前15位的发展中国家,向创新型国家前列进一步迈进。

  在这一轮波澜壮阔的科技创新浪潮中,央国企肩负着引领中国式创新的历史使命,承担着推动国家产业升级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重任。

  可以说,以往多轮国企改革侧重于国有企业本身的效益、效率的提升,而新一轮国企改革更强调央国企科技创新,强调增强核心功能和提高核心竞争力,强调在企业的突破创新能力、价值创造能力必威·(BETWAY)官方网站、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有所突破,鼓励国有企业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等作用。

  创新蓝图已经绘制完毕,下一阶段的重心将是坚定不移地将这张蓝图转化为生动而实在的现实。分布在制造、煤矿、电力、交通等领域的央国企,正在结合自身行业特征,携手合作伙伴开展技术创新。

  过去一年,大模型可谓火遍了各行各业。当行业内还在探索“大模型”的应用前景之时,山东能源李楼煤业接近地下千米的矿井里“大模型”就已经变成了AI监管员,帮助监管煤矿工人的防冲卸压作业,预防冲击地压带来的矿洞坍塌风险。

  这是山东能源集团实实在在走出的煤矿智能化建设之路,山东能源集团旗下的云鼎科技基于华为云Stack建设了成功搭建了煤炭行业全球首个矿山大模型“盘古矿山大模型”,并已在煤矿领域9个专业40多个场景应用实践,进一步实现行业的降本、提效和增安。

  科技创新对我国传统制造业来说的一道必答题就是智能制造,对于中国这样的制造业大国来说,智能制造正在成为推动产业体系优化升级的关键力量。

  一汽解放作为我国商用车企业,多年来在国内中重型商用车市场占据重要地位。为进一步提升工作效能,释放创新活力,一汽解放积极拥抱AI、大模型等前沿技术,并基于华为云盘古汽车大模型构建了企业智慧大脑,赋能诸多应用场景,携手华为云等合作伙伴率先开启了数字化、智能化的转型升级。

  借助华为云Stack提供的智能数据湖方案,一汽解放的智能网联平台也实现了海量数据的秒级汇入,不仅资源利用率提升了30%,客户油耗降低了5%,故障处理及时率提升了30%,柴油折扣金额约2900多万元,月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2万吨;同时,通过智能设备加安全的服务,也降低了25%以上的车队事故率,有效保障了人员资产和道路交通的安全,最终使得一汽解放得以更快速、更灵活的响应市场需求变化。

  研发创新也在不断摸高,研发数字化将有效地提高产品生产效率,降低产品制造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为工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战略保障。

  作为中国最大的海上油气生产运营商,中国海洋石油集团(以下简称“中海油”)早在2008年就启动了数字油田建设,并于2020年发布《智能油田顶层设计纲要》。在战略指引下,中海油携手华为云积极推进数字技术与勘探开发核心业务深度融合,推动生产方式转变和管理流程优化,打造作业现场无人化、油藏研究可视化、生产运营协同化、战略决策科学化等为特征的智能化油气田建设。

  中海油引入了华为云Stack提供的软件开发生产线CodeArts,开发了智能采办、智能油田二期、应用开发云平台等主要业务系统,构建了中海油供应链一体化数字化平台。当前,华为云CodeArts已经覆盖中海油500多开发人员,研发工时节省了30%,智能油田管理系统集成、调试、部署时间从1周缩短为1天。

  大规模利用新能源发电一直是一道世界级的难题,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重构。河南兰考却做到了最大限度地让新能源参与到电力的调节。

  2020年开始,兰考县供电公司、国网河南电力联合华为云,共同打造了可监测、可预测、可调控的能源互联网平台,借助数据中台、物联网、智能数据湖助力电力负荷数据秒级入湖,建立更精细的负荷预测模型,精确预测清洁能源发电量,新能源出力短期预测准确率达到96.5%,遥遥超出国际同类标准,突破性实现5*24小时不间断新能源供电。这一举措也为产业创新探索出一条高效可行的,县域发展新能源的“云”上智慧路。

  这些成功案例的背后,折射出央国企以创新为驱动,将AI、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融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和服务管理各个环节,提升整体能效,引领传统产业向技术先进、产品高端升级。

  作为一家员工规模近20万人的全球性制造企业,华为公司和众多央国企有很多相似之处。由于都不是数字原生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产业链条长,多业态并存;业务遍及全球,对数据可信和一致化的要求高;同时数据复杂、历史包袱重等数字化转型的复杂问题,都决定了不是靠对数字原生企业的简单复制就能完成数字化转型的。

  过去十年,华为也在不断创新,攻克各项核心技术。十几万研发专家携手产业客户和伙伴,攻克了一项又一项核心技术。比如,在通用算力和AI算力上,华为致力于打造中国坚实的算力底座,同时,华为也在战略投入操作系统、数据库、人工智能、编译器、研发工具链等、核心软件根技术,持续推进软、硬、芯、边、端、云的融合。

  多年来,华为云持续聚焦根技术投入,把华为三十多年数字化转型经验、创新技术以及最佳实践,都以云服务的形式对外开放,为央国企数字化提供可持续的坚实云服务底座,使得企业都可以像用水用电一样,开箱即用,获得前沿的、可信的数字技术。

  针对央国企智能升级面对的挑战,华为云率先提出了央国企深度用云的三大主张:全面采纳云原生技术,全面开展云上业务创新,全面借鉴新模式和好经验,并发布央国企15大行业场景化解决方案,还携手多家客户和伙伴发布“云上有为—央国企‘双百行动’”,助力央国企数智升级,加速中国式创新。

  持续的投入、丰富的经验、深入的理解、稳定的服务,这些无疑是目前央国企在数智升级中对伙伴的必备诉求。而这些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建立起来的,简单地复制策略、阵型或打法也很难形成规模效应。说到底,对于任何一家央国企而言,数智化转型都是一项具有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的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更懂行的伙伴必然是首选。

  因此也不难理解华为云为何会成为众多央国企客户的选择。截至目前,华为云Stack已服务于全球5200+政企客户,其中包括97家央企中超过55家,超200家国企,为70家全球五百强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云底座。在制造、电力、工业云、工业互联网和汽车云等多个细分央国企市场报告中取得了令人难以忽视的成绩。

  相信伴随着新一轮国企改革的顺利推进,央国企将乘势而上,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发挥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书写强国建设“新答卷”。

  在迈向2024年的新年伊始,备受关注的“2024年度央企十大超级工程”终于揭晓。这份名单不仅展现了我国在科技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卓越成就,也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些工程所蕴含的重大意义。

  首先,令人瞩目的“和气一号”作为我国首个工业用途核能供汽项目,于6月19日正式建成投产。其成功运行将极大地提高工业能效,推动可持续发展,为我国清洁能源的利用树立了新标杆。

  紧接着,“嫦娥六号”于6月25日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携带着1935.3克的珍贵月球样品,象征着我国在航天事业的辉煌进步。这不仅是一场科学探索的胜利,更为全球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持。

  在能源领域,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的全线完工,同样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就。自11月18日顺利完工后,这条长达5111公里的能源大动脉将加强中俄能源合作,确保我国在能源结构的多元化及安全性上获得保障。

  而在电力行业,的电网侧带超容构网型SVG项目明确了我国在电力技术上的领先地位,采用了超级电容和先进元器件,充分展示了我国电力技术的创新能力。

  在人工智能和通讯技术领域,中国电信打造的全球首个规模最大、接入能力最强的视联网项目,已覆盖全国31个省市,服务用户超过1亿,打造“AI+视联网”的全新应用场景,展现了我国在数据处理与智能连接方面的前沿水平。

  此外,“九州”算力光网-400G新基建的投入使用,标志着我国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又一重大突破,为未来的数字经济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将推动国内外的信息流通与互动。

  在国际化合作方面,秘鲁的钱凯港于1月1日正式开港,这一由中国企业投资建设的“一带一路”重点项目,不仅促进了中秘两国的经贸交流,也为区域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

  最后,6月30日的深中通道正式通车,极大缩短了深圳至中山的通行时间,将这两座城市的经济和文化活动更紧密地联系起来。

  总结来看,2024年度的十大央企超级工程以其各自的特点,正共同推动着我国从经济强国向科技强国的转型。这些工程不仅是实力的体现,更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坚实支柱,预示着在全球化竞争中,我国将在更高的起点上,从容迎接挑战与机遇。

  天蝉施工机器人系统、智能无人塔吊、智能吊挂一体机、无人梁场、智能垃圾处理设备、零排放机制砂生产线、领眸智慧工地、竖向分布钢筋不连接剪力墙……今年以来,一系列国资央企创新推出的极具“未来感”的科技成果,颇为吸人眼球。

  “我们充分依靠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切实把科技创新作为‘头号任务’。”日前,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王表示,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央企业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不断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

  据记者梳理,去年以来,国资央企以空前力度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取得积极成效。一方面,国资央企强化创新策源,促进科技和产业同向发力,实施了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等一系列专项行动,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新技术、新模式催生新产业、新业态,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打造了一批标志性产品,建设了一批新兴产业集群。

  另一方面,国务院国资委对企业推进科技创新、发展新兴产业给予考核加分和利润加回。今年超过80%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用于支持企业科技攻关、产业升级,并且累计对25万名关键人才和科研骨干实施了股权分红激励。

  比如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与西南交通大学合作研发的新一代车载“空耦”探地雷达检测装备,可在高铁隧道检测质量检测和病害普查方面发挥作用,为大规模高铁隧道养护维修提供技术支持;中国化学天辰公司攻关低成本高性能HPPO催化剂及配套工业化生产技术,设计出山东东营利华益维远化学30万吨/年环氧丙烷项目,实现核心催化剂、关键设备国产化;此外,国务院国资委在量子信息、深空深地深海等领域建设97个原创技术策源地,实施“加强应用基础研究”等11个专项行动,在可控核聚变、6G网络架构、类脑芯片等前沿领域实现突破。

  “我们着力推动行业龙头企业发挥产学研主导作用。”国务院国资委科技创新局负责人方磊透露说,国务院国资委指导中央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协同上下游企业提出重大需求、凝练重大科学问题,组建24个创新联合体,遴选30家产业链领军企业,推动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建立协同高效的产业创新组织机制。

  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国有企业研究院研究主任周丽莎认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最主要的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要提高资本效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和科技产出效率;完善科技创新机制,更好服务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优化国有经济布局,更好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强化重点领域保障,更好支撑国家战略安全。

  也有业内人士表示,国资央企纵深推进科创“头号任务”,要优化科技创新布局,优化创新体系效能,当好关键核心技术的“供给者”,建好科技体制改革的“示范田”,筑好创新要素集聚的“主阵地”。

  中央企业是国家创新链条的关键枢纽,是科技强国建设的骨干中坚。日前召开的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大会释放推动央企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强烈信号。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国务院国资委将持续优化监管机制,出台务实管用举措,支持推动中央企业完善创新体系、增强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活力,全力锻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关键核心技术加快突破,基础研究投入持续增加,科技创新能力快速提升……近年来,国务院国资委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相关工作,央企科技创新呈现积极变化。

  神舟家族太空接力,“奋斗者”号、深地塔科1井挺进地球深处……中央企业在战略高技术领域积极抢占制高点,在“卡脖子”领域和薄弱环节不断攻克短板。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中,央企获奖108项,数量再创新高。

  “近年来,国家电网在特高压、柔性直流、大电网控制等领域取得了一批世界领先的重大成果。”国家电网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全面推进科技改革,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启动实施第一批15项“任务制”重大基础研究专项。

  数据显示,过去十年,央企研发投入累计超过8.3万亿元,年均增长近10%。截至2023年底,央企拥有国家级研发平台400余个、科技人才174万人。

  近年来,随着国务院国资委部署实施央企产业焕新行动和未来产业启航行动,一批创新成果正加快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

  国产大飞机、大型邮轮投入商业运营,高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持续壮大,卫星互联网、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加速培育……

  今年前三季度,中央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累计完成投资1.4万亿元,同比增长17.6%,占总投资规模的近40%。2023年,央企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突破10万亿元。

  央企超过70%的资产都集中在石油化工、冶金矿业等传统领域,相关领域正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中国宝武所属宝钢股份负责人介绍,企业通过探索钢铁制造智慧化转型变革路径,硅钢智慧工厂实现产品研发周期缩短30%,劳动效率提升超45%。

  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近年来,国务院国资委加强对央企战略规划、体系建设、力量组织和资源配置的统筹协同,在量子信息、类脑智能等领域建设97个原创技术策源地,组建24个创新联合体,遴选22家“链长”企业,有组织推动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

  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介绍,中国移动在移动通信技术研究、标准制定、产业试验等创新链全过程中,带动网络、终端、芯片、仪表等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创新,已牵头306个5G国际标准,申请5200件专利。

  中国石化科技部总经理卞凤鸣表示:“在国务院国资委部署下,近年来我们牵头建设创新联合体,特别是2019年以来,联合10多家企业组建碳纤维创新联合体,集中优势资源攻坚关键技术,有力推动我国碳纤维技术产业‘强起来’。”

  “我们将坚持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一体推进,力争到2030年推动中央企业实现应用基础研究投入倍增,原始创新能力明显增强,顶尖人才集聚能力明显提升,科技创新效率明显提高,在国家创新体系中位阶和作用明显提升。”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表示。

  ——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颠覆性技术攻坚。在工业母机、工业软件、科研仪器等领域加快攻坚。高质量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瞄准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加强布局。

  ——聚焦增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深入推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深化与高校院所、各类企业、金融机构合作,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打造创新联合体升级版,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强协同。

  ——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动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优势领域集群式发展,加大生物医药等领域投资并购力度,加快培育启航企业。发挥央企创投基金作用,推动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聚焦激发创新活力,持续优化创新激励机制。完善“顶格、管用、解渴”出资人支持政策,健全精准化、差异化、长周期的科技创新考核评价体系。支持企业用好股权分红等中长期激励政策,以多种方式加强高端人才柔性引进。做细做实容错免责机制,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投身科研。

  张玉卓表示,下一步将切实强化央企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健全推进原始创新制度安排,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持续加力,加快产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成果,在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走在前、做表率,为科技强国建设提供战略支撑。

  资深媒体人 凌云华夏春秋传,雄笔史记五千年,山河群星皓月乾,英烈肝胆照人间。将军横刀浴血战,文星拿笔为刃贤。笔耕翰墨绘江山,万篇锦文信仰坚。

Copyright © 2002-2024 必威·(BETWAY)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HTML地图 XML地图txt地图 备案号:京ICP备1706738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