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威低碳生活可以从自身做起住房面积110平方米;家庭电器总功耗7545瓦;月用电量45度,月用水量6吨;平均一年排放的二氧化碳量0.9吨
在3月3日中国科学院庆祝三八妇女节暨京区“五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中科院计算所原副所长徐志伟的夫人李皓展示了一份他们家低碳生活的“成绩单”。在今年的中科院京区“五好文明家庭”名单中,他们榜上有名。
李皓与丈夫徐志伟都是1995年留学回国的。1995年,徐志伟从美国回国至中科院计算所,后担任曙光高性能计算机总设计师;同年,李皓从德国学习免疫生物学回国后,在北京医科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了一年,然后毅然辞去了工作,全职从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工作。
对于她的这一决定,很多人都会感到不解,李皓却有自己的想法。她回忆说,1986年出国前,一次性用品包括塑料袋等,在中国很少见,当时的塑料袋都是重复使用。然而,在她1995年回国后,情况截然相反,她发现当时许多小区的生活垃圾都是随处乱扔,塑料垃圾也是随处可见,小区周边环境十分恶劣,这些恶劣的环境正是许多疾病的罪魁祸首。
不仅如此,国内许多实验室的废液也是直接倒入下水道中,这些下水道与周边的河流是相通的。这种现象是她在德国很难见到的。在德国,比如放射性实验室的废液都要集中收集,定期有专业处理公司将这些废液运走。
“作为科学研究工作者,如果我们的研究目的是为了给人类带来福祉,而我成为了一个污染排放者,同时,社会还有很多正在暴发的污染源在老百姓身边却没有人告诉他们。怎么办?我只能把实验室的工作停掉,去社会上做环境保护的普及工作。”李皓说。
李皓认为,要解决垃圾污染问题,首先应从垃圾分类开始做起。1997年,李皓在北京西城区大乘巷社区促成了第一个垃圾分类社区试点。垃圾分类试点开始前,在李皓的建议下,大乘巷家委会给每户家庭写了一封信,让社区居民都参加垃圾分类工作。试点开始3个月后,李皓到大乘巷家委会居民区暗访时必威,看到分类桶中的废物很干净。分类试点3个月后家委会小结:垃圾两三天就能减少一车,3个月减少了40车垃圾。2004年,大乘巷家委会居民院的面貌焕然一新,临时的垃圾分类桶被崭新的垃圾桶所取代,垃圾桶上明确标示出“厨余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的字样。
在推进社区垃圾分类试点时,李皓更注重从自身做起,自1995年回国至今,李皓一直坚持垃圾分类投放,并从细节做起,坚持“低碳”生活。例如,利用洗碗水洗净塑料废物,晾干后放入废物回收袋中必威。
李皓介绍,采用垃圾分类投放后,其家中的垃圾量体积减少了1/5。对于可回收废物,她都无偿交给废品回收者,这样既能尊重废品回收者的工作,也能支持废物资源化,减少垃圾污染。
对于节能,李皓也有小窍门:所有房间都使用节能灯。客厅、书房、卧房选32瓦;阳台、厨房选10~15瓦;卫生间、过道选8~10瓦;夏季用电扇替代空调;衣服攒足后集中开洗衣机;调整坐便器水箱中水量,可少用30%~50%的冲厕水等等。
李皓说,我国家庭每户平均用电量是87度/月,北京市海淀区家庭用电量低者(住房面积50平方米)为100度/月,而李皓家住房面积为110平方米,但其2004年5月至2009年12月的平均用电量只有45度/月。
在家庭碳排放方面,据统计,英国每个家庭平均年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为10吨,中国为2.7吨,而李皓家只有0.9吨必威。
“城市是由千千万万个家庭组成的,只要每一个家庭尽责工作,低碳生活,管好自己的家,绿色北京的梦想就能实现。”李皓说。
13988888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