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威建本土物种博物馆、关注大件垃圾回收北京中小学生为家乡提建议建议载客出租车可使用三环主路公交车专用道、建议统一设计北京中轴线文化景点讲解标识牌、建议进一步完善手机应用程序中“长辈模式”的研究……北京市教委举办的第十五届北京市中小学生科学建议奖获奖结果已于日前发布,12月20日下午,在北京市少年宫举行的项目展示交流活动中,十个获奖项目和十个提名奖项目一并亮相。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这些建议中涉及交通、首都文化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等各个领域,研究深入、可行性强。现场,获奖学生们成为小主角,围绕项目初衷和背后工作进行了生动的陈述与展示。
此次荣获建议奖的十个项目所涉学校不局限于主城区,顺义、怀柔的中小学校也有学生名列其中。十个项目共13名学生获奖,奖项涉及交通领域、首都文化建设、生态建设以及智慧北京建设各个领域。
在分享项目的过程中,孩子们逻辑缜密、言语流畅,从灵感的产生、建议实施的过程、建议具体内容以及未来方向等方面做了翔实的介绍。交通领域方面,北京市顺义牛栏山第一中学的学生们通过日常发现的交通拥堵现象出发,带来了“关于牛栏山一中门口顺34路的客流分析及公交线路优化设计的建议”;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二小学学生谢子龙带来“关于载客出租车可使用三环主路公交车专用道的建议”,他认为这一建议成本低、见效快,还可以引导居民“绿色出行”;北京市怀柔区渤海中学的学生们带来了“关于北京市郊乡镇及周边旅游区交通管理的建议”,希望通过建议解决景区车辆乱停放的问题。三项建议均带有地域交通特点。
文博方面,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学生王旖荻建议“统一设计北京中轴线文化景点讲解标识牌”,她说自己从小就是一个故宫迷,也是在平时逛历史文化名城的经历中产生了调研标识牌的想法,“这是我第一次带着科学的眼光走进了熟识的景点”;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学生吴奕悰带来“关于建设北京本土物种博物馆的建议”,均系通过学生视角围绕当下文博发展给出具体方案。
生态环境也是此次获奖项目所关注的重点,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分校初中生程奕嘉建议北京因地制宜建设“鸟类生态园”,为提升鸟类的栖息环境提出具体建议;北京建筑大学附属小学学生黄彦森则建议“提高北京大件垃圾回收及居民认知度”,在一次搬家中他发现了小区内大件垃圾难处理的问题,希望通过这一建议让“‘老大难’问题不再难”;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的学生杨雨瑶则建议在社区加强过期药物危害及回收的宣传,加大设置过期药物回收箱,引导人们认识并解决过期药物带来的危害。
当下的青少年是互联网的原住民,获奖项目中也不乏针对智能软硬件的建议。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商务中心区实验小学贾翌恒建议“进一步完善手机应用程序中‘长辈模式’的研究”,因为小时候成长在一个养老社区内,他自称是老人们的“开心果”必威,随着年龄的增长必威,他开始关注老年人生活中使用手机APP的“堵点”和“痛点”,也据此提出了这一建议;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外第一小学学生马婧容则看到了“手环”的应用前景,建议将具有“一键呼”功能的手环应用到特殊人群智慧服务终端。“如这一建议可以实施将支持‘智慧北京’建设”,马靖容说道。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这些获奖建议背后是学生们大量的调研经历。为摸清当地公交线路的问题,北京市顺义牛栏山第一中学的三名同学邢泽羽、江奕乐和陈雅儒利用放学时段在车站进行随车观测调查,还结合问卷调查,了解各段乘客的情况,做出较细致的客流分析。也因此提出了较为具体的优化线路的建议,比如开设区间车以绕过拥堵路段,优化停车站点、临时改成大站快车等,以防止客流积压,也减少学生乘客的换乘次数。“我们利用了客流指标的计算与分析,经细致讨论得出了这些结论,并充分考虑了优化线路的可操作性。”分享现场,陈雅儒说道。
北京市怀柔区渤海中学的黄歆婷和李雨萱则从景区附近的乱停、拥堵、频发事故等现象出发,通过实地考察必威、访谈和查阅文献等方式对特定地区乱停车现象产生的原因展开调研,对不同类型的车辆均给出了管理建议,比如科学管理电动三、四轮车,建立立体停车场,运用智能停车系统等方式,实现疏堵联动。“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在调研中,我们遇到了一位负责长城保护的阿姨,一开始她很警惕,后来知道我们是学生后,积极地给我们讲解了景区周边停车的情况。”北京市怀柔区渤海中学学生黄歆婷回忆道,她希望通过这个行动建设有序停车的美丽乡村。
调查问卷也是同学们普遍采用的调研方式,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学生王旖荻不仅通过实地参观、史料整理和知识梳理发现了中轴线标识牌缺乏统一性,还运用问卷调查统计发现,87.3%的受访者认为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区的景点标识牌需体现中轴线相关历史文化知识和元素。因此,她建议统一视觉设计、梳理历史文化知识、强化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北京中轴线遗产区景点标识牌与中轴线数字资源的链接,“让‘无形的中轴线’更加‘有形’,让人们更好地读懂中轴线故事”。
实地走访也给了学生们灵感。黄彦森便是通过实地走访,发现社区里大件垃圾回收的标识不是很清楚,小区居民很难处理大件垃圾,社区堆放大件垃圾现象等问题,于是提出了具体建议,他不仅建议提高大家对大件垃圾的认知度,尽量过简约适度的环保生活,还从中介机构、技术企业等第三方角度,提出设立中转站、开发大件垃圾回收APP的建议,其间,他还和同学们一起制作了“大件垃圾处理倡议书”分发给居民。观测鸟类、查阅国内外大量资料……程奕嘉则在新馨苑社区、奥森公园等地区通过观测、分析常见鸟类的惊飞距离及其影响因素等形式,提出在社区、小区和城市公园建设不同规模的“鸟类生态园”的建议。
十项提名奖获得者也分别介绍了他们在社会生活各领域发现的城乡建设和民生保障相关问题,其中也涉及了交通出行、民生保障建设、公共卫生与健康等方面。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刘锦悦、杨曾劭竹,北京市海淀区翠微小学的蔡若新、张馨冉将着眼点放在了今夏发生的北京暴雨险情,他们通过对山区居民的采访调研、市场调研等方式,做出“改进应急救援包(马甲)设计”“‘平急两用’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方案。
“和其他一些侧重于学科、技能的奖项相比,科学建议奖更鼓励孩子们去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事,像‘小代表’一样参与社会建设。”程奕嘉的指导教师、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科技教师刚永运接受采访时说道,他希望今后不止步于建议,孩子们能在学校、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进一步推动建议实施落地,实现成果转化。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科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助理张进宝作为评委代表进行点评发言。他认为这一奖项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为一体,系全面开展科学普及、科学教育的平台,以大口径的研究发现人们面临的社会问题,“对中小学教师来说,这就是一次以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的教育”。他总结获奖项目特点时表示,获奖作品中对社会弱势群体关爱的“爱心建议”体现了学生们的人文素养;“发现身边问题”的建议是主流的科学实验研究的逻辑;“发掘普遍需求”的建议是孩子们社会责任的体现。
北京市教委从2009年开始在北京市中小学生中设立“科学建议奖”,鼓励广大中小学生积极参加科普实践活动,培养中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育中小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怀,积极为首都城市发展建设献计献策。此项活动已连续举办十五届,吸引了五万多名中小学生参与,收到参评报告四万余份,共评选出科学建议奖和科学建议提名奖298项,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此次科学建议奖采用全开放的网络申报方式,北京市在读的中小学生均可在活动网站按要求提交申报表和建议项目报告。据统计,在本次活动近四个月的申报期中,累计收到申报项目11815项,实现了申报项目的首次破万。其中科学建议2431项,建言献策9384项,万余学生参与活动。建议范围涉及智慧北京建设、乡村振兴发展、交通综合治理、民生保障建设、公共卫生与健康、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首都文化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灾害预防与应急管理等社会热点问题。
北京市教委表示,多年来,科学建议奖活动在学校和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搭建了平台。下一步将继续以学生科技节为抓手,进一步加强与科研院所、高校等科技教育优质资源单位的合作,在各项科技活动中,深入合作,协同育人,为提升北京市中小学生科学素养,点亮孩子们的科学梦想,培养创新后备人才做出更多贡献。
13988888666